close
     最近新的高中課本改變了國父孫中山稱呼的事情引發爭議,讓我想到小時候的中學課本(不知現在的課本有沒改進一些)裡近現代史與國父相關的內容有諸多不理想精確之處,造成我們從小對他的了解有些錯誤,以下就想到的簡單敘述一下。

1、「革命十次失敗,第十一次才成功」。事實上前十次失敗都是他領導的興中會或同盟會的起事,但第十一次和他以及他領導的同盟沒直接關係,而是湖北的文學社共進會革發動的(和同盟會有聯繫),甚至孫中山當時在美國事前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在中國中心地區起事和他主張的邊錘起事的策略也不同)。所以說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次失敗,最後由其他的革命組織盟友成功了」

2、是誰「推翻滿清創建民國」?

        武昌起事雖然成功了,也使南方各省獨立,但清朝真正的支柱是北洋軍,而即使孫中山提出好的條件到各國遊說,世界各國也不敢隨便承認中華民國。隨後,清朝只好啟用之前猜疑而辭退的北洋軍首領袁世凱,派軍南下,革命軍節節敗退,照正常情形合理推斷,如果袁世凱想作第二個曾國藩,大概中華民國就是第二個太平天國了。最後,南北和議,袁世凱決定把清皇帝趕下台,讓中華民國取得形式上的統一,然後讓袁世凱作了總統,之後世界各國才敢承認中華民國。


3、中華革命黨的成立:

「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孫中山東渡日本意圖再舉反袁成立中華革命黨,但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與之前作為早期革命主力的秘密社會(就是現在的黑道啦)的習俗類似。這種作法引起了許多重要革命人物包括,黃興等人的不滿,因此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

4、比二十一條還嚴酷的條件:

        袁世凱為了使日本支持自己的帝制,而答應了條件嚴酷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倍受批評,但其實在當時孫中山曾經向日本提出更嚴酷條件,包括「出讓滿蒙」,來換取日本支持中華革命黨推翻袁世凱,不過日本方面覺得袁世凱比較有實力,因此沒答應,但孫中山的態度也成為日本壓迫袁世凱接受條件籌碼之一。

5、陳炯明「背叛」了孫中山?

廣州成立護法政府以後,受滇桂勢力的掌握,孫中山無法掌握實臺,沒有陳炯明的努力,孫中山根本沒辦法再入主廣州。其後因只是兩人的主張不同而造成衝突,陳主張聯省自治,先建設廣東(實際上作了很多很好的建設,他的統治受到廣東當地人的感念,反之對於後來國民政府則多所不滿)再與各省聯合統一,而孫中山主張立即以武力統一中國。至於導火線和實際衝突的真相,兩派說法不同目前還沒有定論。

6「國父」之名。

        國父不是一開始就是國父的。敵對的勢力就不說了,在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也僅多尊稱其總理,一直要到對日抗戰期間的民國29年(1940年)才尊稱國父之名。(目的之一可能是用以團結民心)可見並不是一開始他被視作中華民國最重要的創建者領導人。從後見之明來看,如果北洋政府統一中國,大概國父就是袁世凱、如果國民黨裡是黃興一派而不是孫中山一派得勢,國父就會是黃興了。

        以上是簡述一下我一時能想到的幾點,沒有很深入的論述。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像以前課本那樣刻意「為尊者諱」,也不需要過於反對這個人。
       整體而言我覺得孫中山還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尤其愛國心),一些也許不理想的行事作為,也多少是受限於那個時代背景以及個人能力。而他對於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確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外在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尤其對於一些西方思想的引介和融會)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至於有沒有國父之名我覺得實在不太重要,畢竟對於歷史人物的了解不應只停留在口號層次整天放在嘴邊講的,而是應較廣泛深入的了解後放在心裡面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faarr 的頭像
    ffaarr

    遠之聲:ffaarr的分享世界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