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老實說以前我並沒有搞懂這個事件,前一陣要教這段才仔細注意,才發現這件事如同很多近代史事一樣,和我們課本上學的東西差很多。

1911年的保路運動,它百年來擁有的光芒,大多是在它間接促成了同年辛亥革命成功。但也因此,正面的「反抗清暴政」這個大帽子就戴在它頭上了。記得以前中學課本大概是說:「鐵路國有政策原本構想無可厚非,但實行賠償股東的方式引發不滿,而產生保路運動,因派兵入四川鎮壓此造成湖北空虛而武昌起義成功。」這個描述雖然沒太多錯誤,但也隱藏了很多實際上發生的事情,以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個事件。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新的高中課本改變了國父孫中山稱呼的事情引發爭議,讓我想到小時候的中學課本(不知現在的課本有沒改進一些)裡近現代史與國父相關的內容有諸多不理想精確之處,造成我們從小對他的了解有些錯誤,以下就想到的簡單敘述一下。

1、「革命十次失敗,第十一次才成功」。事實上前十次失敗都是他領導的興中會或同盟會的起事,但第十一次和他以及他領導的同盟沒直接關係,而是湖北的文學社共進會革發動的(和同盟會有聯繫),甚至孫中山當時在美國事前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在中國中心地區起事和他主張的邊錘起事的策略也不同)。所以說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次失敗,最後由其他的革命組織盟友成功了」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