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不論是欣賞崑曲,或是對紅樓夢的了解,我都只能算是在門口而已,都不是那種長期浸淫,深入了解其內涵的人。(而這兩者我覺得都是那種需要反覆品味更得其精華的東西)所以說只是個人感想,不能算是什麼評論,加上我連節目單都沒買,可能會有一些外行的錯誤。

 前兩晚看完下集,頭腦裡不時還響著音樂和唱腔,整體而言,音樂很好聽(編寫成比較現代的大型樂團來伴奏),演員唱得很棒,演得也很生動(不過距離遠看不到細節,旁邊有觀眾還拿望遠鏡看),舞台設計也很有用心。(我這個門口漢無法講得很具體)

   因此,如果看作十多個折子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故事片斷的短劇」)的話,我是覺得如上所說十分值得肯定,但問題在於,把它看成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是要表現一部小說的時候,就有問題了,我覺得關鍵在「時間、步調與劇情」。

  對於初聽崑曲的人,可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什麼短短一句詞可以唱個老半天,如果不是喜歡這音樂,要耐著聽完是不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麼它不論在古代和現代,它都是屬於較小眾的的藝術,其實如果對傳統音樂有了解的話,應該不會太意外,在中國傳統音樂(我想西方音樂也是,但中國音樂標題清楚所以更明顯)中,把一個景象、情感,寫成一首曲子的情形是很常見的。崑曲的表現方式,就像是把一句詞甚至一個字要表達的情感意境,都透過轉折的唱腔和身段表情來把給深入地演繹開來。其他的傳統戲曲雖然也會有這種情況,但幾乎都不容崑曲在這個特色上的發展。為什麼崑曲的折子戲會特別發達,幾乎很少人在演整場的戲,就是把折子戲,類似我們聽音樂會的一個個曲目,這樣細細品嘗。假如真的要演一整齣完整的大型故事,恐怕是要演好幾天。像有名的《牡丹亭》有幾十個段子,就算古代也是非常難得全演一次,現代就更難了。之前為了推廣而費心特別編寫的《青春版牡丹亭》也達9個小時之久。

     崑曲紅樓夢編了6小時,這太多也太少。說太多,這裡就牽涉到現代人在音樂廳劇院看表演時間的問題,一般的音樂會或戲劇觀賞,大約在2小時多左右,現在6小時分兩天演,一天加中場3個多小時,結果就是散場的時間(10:40-50)與大家的習慣差太多,剛結束就看到許多觀眾離去,現實時間壓力的影響(包括三小時看下來的疲累感),這對於欣賞像崑曲這樣需要悠閒心情慢慢品嘗的藝術,殺傷力實在不小,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不考慮現實因素,則6小時實在太少,紅樓夢的劇情複雜程度應該是不下甚至更過於牡丹亭,六小時實在交待不完,因此變成只能找劇情的轉折或亮點來演,前後連貫產生問題。以往的《越劇紅樓夢》長度大約差不多,但越劇的步調快過崑曲,而且它有側重於愛情主軸的方式來演,崑曲紅樓夢則似乎希望多方面都能交待,所以要交待清楚也就變得困難。

    如果說,如前所述,因為時間長度、崑曲步調的限制,很難讓紅樓劇情完滿,算是先天難以克服(也許需要個天才劇作家來突破)的非戰之罪,但有一點我覺得可能是編劇上比較大的缺失。

    有一說法是紅樓夢的背景當時,演的戲曲就是崑曲,所以拿崑曲演紅樓是比越劇更貼切的。這點沒錯,而且不只是演的戲曲的問題,而是大觀園那個世界的步調和審美觀,和崑曲其實是很類似的。一群有共同興趣品味素養的同好,可以悠閒地在沒有時間壓力一起談文論詩賞景,深入地發掘其中一些看似細小事物的情趣,這是我覺得大觀園世界(以及崑曲)所以迷人之處。但崑曲紅樓夢交待了劇情的轉折點和亮點,卻對這個「常態」反而缺乏交待,比如劉老老的故事是大觀園中的一個亮點(但個人看劉老老的故事都是覺得很難過而不是有趣),但不是一個具代表性的狀態描寫。缺乏了這樣的描寫,後來劇情寶玉投注大量感情,去感懷已失去的美好世界時,就覺得空泛了,假如這是一個折子戲,觀眾可以在看到寶玉的感情時,憑我們對《紅樓夢》的了解去想像那個美好,但現在是一個整體的戲時,很多回憶搭不上實際的場景時,就覺得不滿足了。因此,如果能有一場戲來描寫眾人在大觀園內吟詩作對的場景就更理想了。

 簡單的感想,雖有不足之處,但劇本身還是好看的,也希望未來崑曲的編寫能有更好的突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