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好想起這篇2001年時幫團刊寫的文章,這篇大概是我對國樂團的美好回憶最鮮明的時候寫的。(現在真是忘了不少了)敘述方式是仿那時候麥田剛出的一套《20世紀的20天》寫的XD。

------

轉眼間就在國樂團待了六年了,這六年中大部分的快樂時光也都是在這度過的。想起之前還在學術部的時候,就曾經有個寫一本團史的夢想,準備要查閱很多的檔案資料、日記本並訪問以前的學長姊,然後在五十週年的時候完成,但後來發現果然它只是個夢想而已。讀了之前的出刊的五十週年特刊,讓我覺得非常感動,也再激起我趁著自己還在的時候,至少把這幾年的事情寫一寫。

由於沒下什麼功夫搜求材料,只隨便把手邊的和版上的資料看了看而已,尤其日記本沒有好好去看,因此寫的事情大部分是自己經歷過且記得的事情,所以很多方面有所不及之處,再加上記憶力有限,疏漏之處一定不少,如果有錯誤的,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形,歡迎指正。

六年來的美好回憶實在太多,沒法按順序一件件詳記,所以就從我覺得重要或印象深刻的一些日子作為起點,來講講我和國樂團相處的各個面向。

 

一、1995.10.9  視聽小劇場---迎新,兼談我大一時的國樂團生活

    這一天是我第一次也是目前倒數第二次在臺下聽國樂團的演出了(最後一次是去年迎新),由於當時年紀小,對於曲子大多沒什麼概念,那天除了對莊承穎在《北方》和《雲南回憶》(那次是鋼琴伴奏)中近乎超人的表現印象十分深刻之外,其他曲子大概都快忘了,不過還記得音樂會結束後那值得紀念的第一次在國樂團搬樂器的經驗。

但比起迎新音樂會來說,對那年其他迎新活動的印象就更模糊了。迎新晚會,記得好像有樂器介紹、社團介紹等等,不太記得了。迎新攤位,嗯!似乎是有這麼一回事。迎新宿營,嗯!沒參加;集點比賽,也沒認真參加,只得了第六名。看來那時我還真不是個好的新生。

    其實在入大學時,就已經決定要加入國樂團,而目的則是團練學樂器,所以在迎新之前就已經來社辦看過了,對各種迎新活動的興趣也就不高,也因此之後的各種「純玩樂」活動,像夜遊、耶誕活動、春遊等等都沒有參加,到升大二時居然連臺一蜜園是什麼都還不知道,每週只有來團練、練嗩吶、教小徒弟,這種當時被稱作「清流」的自閉態度,還一直要到大二快大三才逐漸開竅,真是白白浪費了一兩年的大好時光而後悔莫及,這給新加入的團員們作為借鏡,趁著年輕時一定要多多參與團內的活動。

    來談談我變舊生以後的迎新活動吧!迎新剛開始自然是擺攤位招生啦,每年各個社團都會卯足勁,在體育館前搶拉剛新生訓練完的新鮮人,介紹社團、邀請參加各種活動,但由於樂器性質的關係,我們總是給其他吵鬧的社團蓋過音量(如果是嗩吶就尚可對抗,但新生對此常避之唯恐不及)拉起新生來真是分外辛苦,只能靠人海戰術和三寸不爛之舌把新生想辦法往攤位裡面拉,要他們留下姓名並快速地講解我們的系列活動,每每這樣的場合,就能充分體會到團員為了同一目標努力的感覺。除了新訓當天之外,之後的在校園表演招生也很有意思,雖然多年來經常是臺上演得熱烈,臺下觀眾寥寥或都在專心聊天吃便當,但這種有點像傳統野臺戲般的演出方式感覺是蠻新鮮的。

迎新晚會,晚會故名思義就是要吃喝玩樂,但另一方面因為很多新生是藉此來刺探各社團的狀況,所以如何介紹社團的特色也就十分重要,記得很有創意的一次就是1998時用攝影的方式呈現大家平常國樂團生活的風貌。晚會的一個變化轉折大概在1999年度,這之後的迎新晚會由原來的一年一次,改成每學期一次(這可以證明最近的活動部還真是相當有力),風格也從以前以帶玩樂活動為主,逐漸轉向以搞笑短劇為重頭戲的方式。至於樂器介紹和吃東西那是萬年不變的內容,就不多說了。

迎新音樂會除了大一那次之外,接著升大二時的迎新音樂會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因為那次演了《西雙版納的晚霞》的完整三個樂章,尹傑和味味的搞笑主持,讓臺上臺下都充滿歡樂,還有小葉吹《瑯琊神韻》的時候,主持人麥克風忘了關,於是不時傳出兩人後臺的談話聲。升大三時那場記得演了《晚來香》和《二黃慢版及變奏》等曲子,其他忘了。大四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因為那是我唯一一次在團裡上嗩吶獨奏《社慶》,那年也是首次迎新讓中級班和樂隊團員合演了《摘蘋果的時候》(可惜還是以樂隊為主)。

最近兩年迎新音樂會多數人應該都還記得,就不多說,不過我是覺得迎新的味道變淡了些,比較像是「期初音樂會」的感覺,最主要應該是因為搬到新活之後和演出的活大禮堂距離較遠,因此急忙搬樂器的同時,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在結束之後能有時間和新生作各種樂器的私下介紹交流,是蠻可惜的一件事;當然另一方面,新生也逐漸加入迎新音樂會的演出(記得最早一次是我大四時那場的陳立人),這應該算是件好事吧。

迎新宿營聽說也是我大一的時候才發明的玩意。第一年的滿月圓沒有參加,

大二是九份施家民宿的迎新宿,參加的新生不少,玩得也不錯,有可怕的甘貝熊水餃,美麗的九分夜景,體驗「施家民宿七大不可思議」、玩大富翁和牌等等。此後兩年的迎新宿營,似乎陷入「新生空窗期」,新生都不超過五個,不過有去的新生留下來的比率都很高。一次在金山,烤肉時因食物不足而發明了「薰風片」(現在好像失傳了)、還有打籃球,持火把夜遊講講鬼故事,此外那次也是這幾屆唯一一次搭帳蓬露營的,不過可能是因為那天睡得很累,以後就不敢這樣玩了。98年那次福隆人也不太多,住在非常舒服的別墅裡,那天做的天燈沒放上去就燒掉了是一大遺憾。後面兩次我沒去的福隆和蘇澳,聽說都是新生如雲,好玩刺激的出遊,真可惜沒能參與了。

其實我自己是覺得迎新最重要的倒不見得是這一連串的活動,新生是否留在社團,常常取決於進入社辦的感覺,因為沒被理會而悻悻然離去的新生常不在少數,因此社辦裡隨時有迎新的氣氛是很重要的。像以前我剛進來,就覺得像成璞、雅君、積積泓等等,都會和我們新生聊天說話,告訴我們一些社團的事,所以來社辦感覺很好;像大三時,大家還發明了一個新的「傳統」,要新來的學弟妹站219的椅子上作自我介紹,讓害羞的新生們能放開自己;到了405以後,社辦的人比以前少些,再加上門更厚了、社辦的空間也變得開闊了,新生對於近入陌生空間的恐懼感似乎變得更大了,經常在期初可以看到在門外徘徊不前的人影,這時舊生的適時援手將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大學四年的。

最後談談集點比賽,這個比賽聽說也是我進來那年才出現的新遊戲,最初是由一些德高望重的學長們提供獎品(像我大一那次就有什麼大蛙獎、何桑獎等等),鼓勵新生常來社辦的活動,後來逐漸這個活動開始由活動部來負責主辦和提供獎品,這個活動能讓新生們有個理由沒事就來社辦,因為對舊生來說來社辦根本就不需要理由,但對於剛入社的人來說,這個理由還真的是蠻重要的。還記得自己雖然大一時沒好好玩,倒是大三的時候十分熱衷於此道,一共集了51 張之多。(以一張之差贏了來居,可惜那次舊生要乘.0.1,所以沒拿到獎品)

 集點比賽歷屆冠軍:95佳翰、96如君、97憲忠、98惠雲、99靜樺、2000詩昀

 

二、1996.2.27  -----   團務與幹訓

 

「那筆錢是要幹嘛的,你覺得這樣做有必要嗎?」「我記得這個應該不用那麼多錢喔!」「把這筆砍掉吧」「那對XX部預算應該沒問題了吧!」「贊成請說贊成…」「贊成!」「反對請說反對…」「…」。

這次是我第一次在國樂團開會,也是正式踏入社務的開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是審預算的過程,那個年代的審預算審起來十分兇狠嚴格,大家對於每一筆預算的用途、細節幾乎都嚴加查問,有無法解釋的、稍有沒列清楚的大家全都毫不留情地砍砍砍,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可以全身而退,還記得那次庶務部幾乎是唯一一筆買櫃子的錢就被全部刪掉,還讓我難過了好一陣子。

也因為這樣,一場預算會至少大概要花三、四個小時以上,常常是從晚飯時間到活動中心要關了才結束(甚至有一次要關門了還沒審完),真是十分辛苦,不過也因此我們這些當時剛加入的幹部,蠻快就能比較了解各部的工作情形。此外,那時除了每學期初都要審預算之外,期中有追加預算、期末要審寒暑假工作預算、巡迴前開會要審巡迴預算,說起來還真不少。之後幾年開會的風格有逐漸改變,審預算所花的時間也少了不少。

    大一時的團長是大刺,在他手下當幹部的感覺就是他真是個精力充沛、有計畫、有能力的團長,當時就深深覺得,國樂團的團長實在不是人做的。例如他在學期初時,還分別花時間找每一部的幹部(當時比起現在多了樂管部、庶務部一共有十一部)分別私下談話,討論交待一學期這個部應該要做的工作;此外他的「統治方式」(尤其是對我們這些新的幹部們),較常是把各種應行的事情規畫好之後,直接將任務交給某一部的其中一位幹部,再不時加以直接監督,這樣頗能確保社團的各種事務的運作順暢,不過這樣對社長來說,真的是工作分量十分龐大。此外大刺更是花了很多時間工夫把他社務運作的情形經驗作成了幾大本的檔案,這是我們接下來的幾屆所不能及的。

    後來到成璞的時候,他就比較是把任務交給各部部長來負責,除了一些重大的活動如巡迴之類的才是直接找人做。到了鵝的時候,則是和四個副團長分工處理對外對內活動,用專案的方式,由副團長直接與各幹部連繫辦一些像迎新、國樂週、巡迴、寒訓這類的活動。之後澄佑則是以團長副團長團隊來帶領其他部長幹部來進行各項社務,又是另一種的方式。至於接下來幾年的團務運作方式,因為已經退出社務,就比較不熟了。

社務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幹訓,幹訓除了社務的傳承以外,也是在休息一個暑假之後(今年在暑假前辦,算是一個創新),重新把幹部團員集中起來,準備新學期的事情,當然順便玩樂聯絡感情也是很重要的。

幹訓都蠻有意思的,第一次在新店女童軍活動中心,最有印象的是那個適合打麻將的大廳,一次可以開四五桌的麻將,遊戲則有玩大地遊戲和音樂問答;上課的內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紀天昌的會議規範,不過之後開會也都沒用到就是了;還有紹剛的電腦教學也蠻有意思的。

第二次在碧山嚴,那裡有美好的夜景,還有新人老人問答大對抗,還有第二天的烤肉,不過到底上了什麼課我幾乎都忘光了,反正一定有POP應該沒錯。在98年金山的那一次,只記得一個互相猛潑水的遊戲,還有心怡帶的早操(據我所知,這是國樂團至今為止最後一次的早操活動了,果然人是會越變越懶的)。之後有一次沒有辦,剩下兩次我都沒去,就由去過的人自己回憶囉!

當然國樂團的傳承不只是靠小小的幹訓而已,新舊的橋樑早在各部在爭取新血,準備培養接班人之時已經架起,在社辦不時可見新舊幹部們認真分享傳承經驗的情形;社團的檔案資料便是可讓人上友「古人」,激發自己的創意潛能。當然實作經驗還是最重要的,我想咱們這種一年做部員、二年做部長,三年做團長的「習慣」的確還是蠻實際的。

             出身         副團長數     團長競選人數   

大刺         學術部          1            2

成璞         教學部          2            1

           文宣部          4            2

澄祐         樂隊部          2            1

志岳         樂隊部          3            1

         樂隊部          3            1

秀秀         教學部          2            1

 

三、1996.3.17    弘道國中-  比賽,五連勝六連不敗。

      

之前聽說國樂團有好幾年沒拿冠軍了。那年我們這屆進來的人不少,加上莊承穎在比賽之前找來了很多隱居臺大的好手,因此陣容十分整齊,尤其擦絃部是黑鴉鴉的一大片,最後一共有61個人上臺,還好差點沒被當場抓到違規。那天《劍魂》和《誼之風二號》的演出狀況不錯,完成度很高,感覺也很棒,不過因為聽到文大、交大和師大演的也都很不錯,因此公布成積前覺得十分緊張期待,畢竟這是我學國樂以來第一次參加比賽,知道得了第一名時,還真有那種突然叫出來的與奮呢!

第二次比賽在光仁中學,是照博指揮《雪蓮花》及《月兒高》。那時大家在臺上演《月兒高》時的專注及高水準的表現,令人十分感動。我那時在日記本上寫了:「這次的比賽,在知道名次是第一名的時候,好像不怎麼興奮,最快樂的時刻是在演月兒高的時後」「真榮幸自己是臺上的一分子」。之後在印第安的狂歡,更是當天的重頭戲,看著一大堆人臉紅的臉紅、吐的吐,倒的倒、胡言亂語的胡言亂語,真是十分精釆,那天我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嘗到宿醉的經驗。

大三時因為是全省比賽在屏東舉行,距離遙遠花費太大還要請假,大家就決定不去比了,不過那一年的全省冠軍正好就是當時國華指揮的成大,說起來冠軍還是和我們蠻有緣的。

第三次比賽在社教館,看準了規則中沒有「自選曲必須演完」的規則,以及上臺必須在20分鐘內演完的規定,我們決定演出刪減後的《秦兵馬俑幻想曲》(17多分鐘),然後再演「春雷」的前面慢版,一聽到鈴響就停,[1]套一句啟正的話就是「真屌」。那年團內陣容堅強,在小巨人帶領下團練狀況亦甚佳,雖然上臺表現稍稍不如平時,仍是頗具水準,雖然因為被裁判認為「未能將大會指定曲先演奏完畢,似失去比賽之嚴肅性」而被扣了不少分數,不過那年北區的對手稍弱,我們仍然順利拿到了第一名。

第四次比賽是劉俊頤指的《難忘的潑水節》和《小時候組曲》,記得那次團練到比賽前幾天,還一直覺得潑水節沒有合得很好,還一度在心理想說「啊,就中斷一次好了,這樣也許對團裡也是個進步的動力」。不過我們果然是屬於上臺型的樂團,不僅在最後幾天突飛猛進,在臺上則是精神專注,表現得很沉穩。不過那年的交大和東吳實力都和我們在伯仲之間,最後只以非常些微的差距得到第一名,我因為先回去上課,後來得知第一名的消息時,還覺得有點驚訝呢!那天的精釆之處還有劉俊頤上臺唱「我願意…」,真可惜沒聽到。    

第五次比賽,是國華指的《將軍令》和《太行印象》,由於從寒訓開始一直到比賽前加練,團練人數狀況就一直很穩定,國華和樂團之間的配合感覺也相當不錯,因此感覺在比賽之前就十分堵定,雖然當天的集合和準備有點混亂,還好剛好輸到中場休息讓我們喘息調整,結果果然讓我們拿到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成積,威猛有力的《將軍令》,和上臺時特別「流暢」的《太行印象》,都是相當高水準的表現。

    關於比賽的重要性、意義等等的討論,在這幾年不論是日記本或網路上都蠻多的。我的想法就是,熟練而駕輕就熟的曲子,比新奇卻生疏的音樂更能夠感動自己,所以比賽對我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好好練習兩首曲子,讓大家能夠享受於其中。

四、1996.4.24.25.27  舊活大禮堂-----   音樂講座與國樂欣賞

    這大概是這幾年來最盛大的一次講座了,在學術部出身的團長大刺帶領之下,邀請了上海民族樂團的諸位大師來作演講及交流,記得有前兩天是俞遜發、閔惠芬,最後一天是顧冠仁的主題演講,還有與樂團各部的首席的個別交流,一共三天,讓當時只有大一的我感到印象深刻穫益良多。

之後幾年雖然不再有這麼大規模的講座,但團內的各種類型的座談講座,一直都是我非常喜歡參加的活動。一年級時大蛙的音響、唱片講座,我還抄了密麻一張紙的筆記;另一次的講座中,大蛙則分析了音樂要素,把音樂感人的成分像震撼、旋律、情感、地方風格、意境等等加以討論並舉例說明,也是聽了很有收穫。    

    之後也有許多有意思的講座。趙寒陽不愧是有名的二胡教育家,雖然那時我對二胡沒什麼了解,可是他講述音樂表現上應注意的種種要素,讓我覺得十分精闢,[2]他拉的一枝花也十分令人感動。漢境樂苑帶來的古琴表演和講座一共有兩次,讓我從什麼都聽不懂,到開始想進入古琴音樂的世界。之前練過了那麼多他的曲子,當面見到盧亮輝老師覺得他真是蠻真誠親和的人,聽他討論那些我們熟悉的曲子的作曲緣起和手法,感覺分外真切。大三時國樂週有一大堆的講座,印象最深刻的是陳勝田的笛簫音樂,除了因為他講話很風趣,很有「相聲」的天分之外,還剛好講到一半綜合大樓居然停電,結果他還是很努力地在黑暗中繼續完成了這次講座。

在學術部任內,曾矢志要讓團內欣賞音樂的風氣興盛,因此和冠吟常苦思各種點子,像是舉辦在氣氛佳的環境下欣賞討論音樂的「音樂沙龍」,或是「每週一CD」的認識社辦cd活動,並預定每隔一陣要有獎徵答活動,不過這些最後都還沒有實行;那年除了請外面的老師講座外,大部分還是靠自己人來搞音樂欣賞,像冠吟講胡笳十八拍的音樂故事,還有我自己主講笛子音樂欣賞,記得那天背了一大包笛子的錄音帶cd來社辦,結果來的人十分之少,到最後只剩照博一個人在聽,也真是個難得的經驗。可見音樂欣賞的活動還是像上學期辦的那幾次,配合教學部中級班的活動來進行會比較成功。

    到了新活之後,還有過幾次不錯的大師講座。俞遜發老師的講座,雖然已經聽過了好幾次(包括去大陸時的一次),不過他每次經常都能把他最近的新曲子和體認加入他的音樂美學體系中,所以能聽到不少新的東西。瞿春泉老師對國樂團的音響、配器、作曲方面都有不少的見解和遠大理想,和大家有相當熱烈的討論。之前就很喜歡朱昌耀的二胡演奏風格,當天當場聽他的《良宵》《二泉映月》《江南春色》實在是值回票價。(不用收票就是了)

除了在講座中之外,在這裡,實在是有很多機會可以和大家聊音樂,聽音樂。像是無數次在社辦聽音樂分享心得,還記得大一時每天中午都是《莫愁女》放個不停,大二時在社辦第一次聽《太行印象》的感動、把音響開到很大一起讓《雲南回憶》震撼、和臼桑一起聽民歌時的喜悅、劉俊頤那種無限反覆的欣賞音樂方式,其他還有無數美好的記憶。社辦的音響雖然不算頂級,但就是可以儘情的地放,cd雖不全,卻是大概想聽的都有(可惜被幹走太多),除此之外,錄音帶之中其實寶貝甚多,不過可惜甚少被利用。

而經常有較重大的音樂會,則大家會一同聽音樂會,還紀得有一次286幫大家買某一場音樂會的票,大概有五、六十張,發現一整串票可以足足從社辦的天花版拉到地版,真是十分壯觀;還有一場,好像是湯良興演《花木蘭》那一次,全團居然有七十多個人去聽,整個地段就好像被我們包下來一樣。中場時間或走出音樂廳之後熱烈討論,更是一場聽音會重要部分,回家後更每每不忘上網看看大家有什麼討論意見。

真的很喜歡團裡的人們認真地討論音樂的情形,在彼此的意見交流之中,開拓了對音樂更多方面的了解,就像何桑說的「眾樂之樂」,在國樂團裡聽音樂就是能有這種不寂寞的感覺。     

 

五、1996.8.28  舊活219--------219

 

之前我大一時候的219社辦,一共有四張大桌子合併在中間,光是這些桌子就占掉社辦七八成的空間(有趣的是,這麼大的桌子卻常難以看到桌面),加上團裡的椅子又大,想要進入社辦的後半部就非得「借過」不可,於是當時擔任庶務部充滿熱情的我,決心改善這種情形,因此把社辦的空間家俱按比例縮小作成拼圖,來重新規畫設計社版的擺設,記得開會時大約提出了約十五種配置組合的圖讓大家來票選,選出了之後,就在這一天把219重新擺設整理,在成璞、尹傑(現名濟)等幾個人的幫忙之下,把一張桌子弄走、一張桌子靠角落,讓社辦可走動的空間增加了不少,這一天可以算是219環境的一個轉折吧。

記得當天除了搬東西整理之外,就是在社辦裡發現了許多隱而未現的神秘物品,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嚇破膽撲克牌」,那天午餐時在私之茶玩過一次之後,就不敢再玩了。現在它又出現在405了,如果想要知道它的可怕之處,可以玩玩看,不過還是勸大家不玩的好。

    談談219吧,這個花去了我無數個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的地方,小小的、擠擠的、一年到頭幾乎都是東西亂堆垃圾滿地的、[3]天花版破洞會漏雨、冬冷夏熱、晚上有白蟻蚊子飛舞,還有經常從門外會傳來管樂團樂器的嘈雜聲。嗯!?怎麼聽起來好像是個不太適合人居的地方。不過山不在高,有仙則明,只因為它是國樂團的社辦,所以喜歡它。

    喜歡八到九點寧靜的219,打開號碼鎖,偌大的社辦只聽得到禪鳴聲,打開音響,聽點喜歡的,偶爾遇見認真的小師傅進來幫小徒弟拿教本調音器,準備去上課的人來吃早餐放東西聊上幾句,愜意地上課去,一早就有個好心情。喜歡十二到二點熱鬧的219,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便當香(不過那時舊活的食物實在是吃得膩到受不了)和笑語聲流動,記得那時中午凡是到219必定因為大家有趣的話題和笑聲而無法睡午覺(記得那時只有莊承穎能常常在角落的小桌睡得著),造成上課時瞌睡不止。喜歡四、五點以後閒適愉快的219,下課後聊聊一天的事,要回家的依依不捨,要去吃飯的呼朋引伴,晚上若有活動,更是有人忙裡忙外。喜歡晚上清幽的219,沒有活動時,安靜恬適,偶爾可巧遇因為經過舊活外面,發現社辦有燈而上來尋訪的人。

    聽起來好像相當不賴吧,除此之外219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喔。像是那個破舊天花版,雖然會造成漏雨或是被擊中的危險,[4]但在炎炎夏日時,從它的漏洞會流出來自禮堂的陣陣冷氣。此外一次小葉生日請大家吃蛋糕(那次有六個大蛋糕之多,也算是個創舉),大家聚集在裡面搶蛋糕,不,是慶生,那時我偷偷一算之下,小小的219竟擠了37個人之多,嗯!說不定405也可以,下次也來試試看;還有一次期末公演當天演出前莊承穎到社辦去拿總譜,結果剛好那時換了密碼鎖而打不開,在時間緊迫的情形下,就從隔壁(那時好像是橋藝社)由窗戶外爬進219抱著譜再爬出來。

    再說說219的四周活動範圍吧,213是團練的地方,面積不小,但它卻兼幾個社團的社辦,團練時常會人來人往的,還常常可以聽見崑曲社的人在吊嗓子。209練習室,是中級班團練的地方,平常練樂器也常在裡面,它的特色是因為回音特大,在那邊練任何樂器都會很有成就感,當然除了嗩吶之外,因為太吵了。天氣好時,還可以爬出去到天臺上去練習,也會在那教小徒弟;天井下有魚池,天氣睛時陽光普照,是練習樂器氣氛甚佳的地方,當然還是除了嗩吶以外,因為太吵了會被別人趕走。樂器室,是一座陰暗的小房間,十幾年以前曾經有人在裡面上吊過,這裡也是我最常練嗩吶的地方之一。

    總之,219實在有太多的回憶笑聲話題情感歷史,舊活則一直是個令人懷念的地方。

六、1996-1997.??   舊活219  ---------日記本

想到要寫日記本時,就發現不知道該找那一天作為開頭,似乎每一天對日記本來說都是同樣的重要。不過我想總有那麼一天,就像上期照博文章中引述到味味「發現」日記本那一段話的感覺一樣,是我進入日記本世界的那一天,那應該不是我第一次看或第一次寫的時候,我已不記得那是那一天了,或者也許根本沒有那麼一天也說不定。不論是如何,一旦進入了它的世界,在國樂團的生命就更豐富了起來。

不論在219還是405,如果要統計大家在社辦最常說的話,「日記本在那?」也許可以排入前三名了吧。人多的時候大家搶著排隊看、不見時努力翻箱倒櫃找、用完時連封底也不放過、新買時搶著寫前幾篇,日記本真是社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了它,社辦才變得更加熱鬧,人和人的關係才更加敞開而密切。

    對我自己來說,有好長一段時間,日記本就好像自己的心靈支柱一樣,經常自己有什麼愉快事的同時,就會因為想到可以寫在日記本上和大家分享而覺得更加幸福,發生不順心的事之時,也會因為想到可以寫在日記本上抱怨訴說,而不再覺得那麼難過。坐在安靜或嘈雜的社辦裡的日記本前,把自己近來的心情整理一番,好讓自己有再度出發的動力;而經常雖然只是小小的眉批,也會帶給我無限的溫暖。在那裡,不止抒發自己,也看到許多人的想法、悲喜或瑣事。也因此這兩年雖然比較少來社辦,常常會不小心積了厚厚的一大疊來不及看,但最後還是說什麼也要努力趕上進度,不願意也捨不得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

這幾年的日記本的風格變化蠻大的,引用幾句珊瑜的話:「早期的嚴謹論述,思想與理論互呈的文章; 中期的闡述各自的感想,生活體認 近期的文章如口述一般,將聲音轉為文字」。

記得最早以前常看到的是小森森學長和蕭老師的長篇雋永的文字,之後有照博的知性感性文字、286不時出現的犀利文字、紹剛看似平凡無奇,卻常滿是深意的文章,瑋容平靜而充滿情感的文章,飛舞在日記本上給人溫暖感覺的「華康麗蓁體」,還有我那始終錯字修改連篇的文字、娟卉帶點blue色彩的文字、沛清那超級工整漂亮的字體、致豪自己和自己打招呼的搞笑文章,小珞、如君、珊瑜、奕瑄等各有特色不同風格的生活感想,之後還有一陣日記本常出現許多高手們的攝影作品;近期則像秋君佳瑜惠雲等等的生活心情記事,啊還有立人寫的笑話式日記等等。

日記本實在太多實在太豐富,我沒能像照博那樣把以前的日記本拿來重溫一篇,所以只能純靠印象稍稍回憶一下,就像他說的一樣,每本日記本都有自己的風格,我想這是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

 

七、1997.7.8  臺中中興堂-----巡迴     

 

中興堂實在是個跟我們這幾年的巡迴頗有淵源的地方,除了96年之外都有在這裡演出。97年巡迴的時候,因為緊跟在師大合演的期未公演之後,使得大家練習出席情形不好(平均25人左右),加上曲子除了《流水操》之外,都是新練的曲子,包括《雲南回憶》、《二月》、《故鄉情》《水鄉歡歌》,尤其光是《雲南回憶》就夠把大家操翻了。[5]這場中興堂儘管已經是第二場,演出的表現仍然不是很好,記得甦農曾說那時後在臺下聽,還以為臺大派了二軍來演出呢!還記得那天我下午彩排的時候水感冒發燒,十分難過,沒想到上場吹完第一首水鄉歡歌之後之後,就因為流了滿身大汗就病癒了,也因此對這場演出的印象特別深刻。

本來想說經過了幾次的「彩排」之後,第三場的演出之後應該能有改善,但臺中的那晚,主奏莊承穎和一大伙人去唱歌,結果桃園場時大家猶如半夢半醒之間,砲聲隆隆,《水鄉歡歌》一開始打擊就放了超大炮,《雲南回憶》也是勢如破竹,一直到了第四場臺南的演出,才算有了比較穩定的表現,不過能演出這樣的刺激曲目,畢竟是十分難忘的經驗。那年去阿里山溪頭,雖然是很普通的行程,不過玩得相當不錯,在阿里山熬夜打拿破崙拱豬在再去看日出,雖然沒看到也是感覺不錯,最後一天溪頭的竹子森林神木也令人心曠神怡。

最早一次的96年巡迴,我現在其實印象已經不大清楚了,那年演了彭修文的四個月(正、二、八、冬),和《西雙版納的晚霞》第三樂章,此外還有《劍魂》、《傜族》等等,當然還有一首詭異的《喜盼》[6]。由於是我第一次上巡迴,又只有我一個嗩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擔心自己,所以對那年的演出狀況不甚記得,記得因為曲子不少,而且和期末公演的曲子也有不少出入,[7]大概要到最後高雄縣市的兩場才有比較好的狀況。經過了這次巡迴,也才比較了解臺大巡迴的重要特質之一,「七次彩排,一次正式演出」。這次巡迴,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一共有臼桑、何桑、張老師、莊承穎、照博五個指揮演出,也算是一項記錄。演出完以後由DB學長作導覽遊墾丁,爬驚險的大尖山、看美麗的山海森林,十分愉快的旅程。

99年巡迴是近來首次在九月舉行,此外還加入了不少願意一起參與這些大曲目的外校朋友,加練的狀況算是很不錯,不過由於曲目分量很重,除了那年練過的大曲子《秦兵馬俑》、《穆桂英掛帥》之外,再加上《音樂會序曲》、《太行印象》(以上兩首是為臺灣首演)、《紅梅隨想曲》、《雅魯藏布江邊》,光是大團曲目就有八○分鐘之多,練起來十分辛苦。臺北場演出時,又因為沒有在社教館彩排,好幾首曲子大家都放不太開來,而第二場鹿谷國小比較類似推廣性質,觀眾熱烈但場地情況較差,也沒能發揮實力,一直到第三場中興堂時終於有了很不錯的表現,尤其紅梅、秦兵都演得很讓我覺得很感動,此外,傳說中「國王的揚琴」事件,[8]  也是在這次演出時發生的。最後一天在高雄國軍英雄館,那天因為大家演得很累了,下午小巨人還放風讓大家去逛百貨公司,那天因為曲子比較熟了,一些曲子像《太行印象》有完成度很高的表現,可惜場地音響甚不理想。那年巡迴出遊的我們很像是掃把星,玩過的地方像是埔里酒廠、日月潭、中橫,不久之後都毀於921地震,不過夏天的合歡山還真美呢!

2000年的巡迴,以《秋韻》《草原小姊妹》《潑水節》《春節序曲》等曲子為主,由於曲目分量較適中,練的時間也長,加練狀況也不錯,算是這幾年的巡迴中完成度最高的一次演出,臺北的演出已頗具水準,到中南部以後的幾場更是頗駕輕就熟,有好幾次的草原、秋韻,都有很棒的演出和幾個很感人的片段,當然高雄草原的中笙大炮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之後的南橫之旅,由於颱風剛過人車罕至,天氣又極佳,南橫美好風光實在是令人難以忘懷(最後沒醒來看日出真是一大遺憾)。      

最後講講98年去大陸的事吧,這一次本來也和三年之前一樣,是準備要去大陸演出的,不過由於演出人數的問題,最後決定只去參觀訪問交流(sob上還留有那時的激烈討論),之後還因為一些失誤,錯過了排定不少行程。雖然如此,仍然有這多很不錯的回憶。

北京的導遊小劉和「巴札嘿」、雨後美麗的頤和園,早晨搭公車遊北海公園、還有盧溝橋的石獅子、北大,當然長城、故宮以及中央的演講交流也都很棒不用多說。西安的大片向日葵田、西瓜大叔、「虎腦」和「精銳盡出」、百貨公司一日遊、親見秦兵馬俑的感動、從二十元殺到一元的泥土小兵馬俑、越吃越多的泡膜、兵馬俑樂舞表演,還有可怕的飯店早餐;上海殺得眼紅的買cd之行,少年宮的超強小朋友們、黃浦江的夜景渡輪、上海民族樂團的交流。蘇州美麗的拙政園、餐廳的二胡演出、綠色的無錫太湖水、平江縣旅館的溜冰。杭州美麗的晨間西湖、什麼都沒有的雙峰插雲、飯店的卡拉OK、遊泳池和一場超大暴雨;香港自由行、綿延不絕的電扶梯、剛好趕上的午炮、有趣的動植物園、太平山夜景和海洋公園。.

上一段可能說的太過含糊,沒去過的人大概看不太懂,但限於篇幅不能贅述,只能請大家自行想像了。

 

四次島內巡迴演出地點:

96臺北青年公園  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高雄國軍英雄館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97臺北藝術教育館 臺中中興堂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99臺北社教館   鹿谷鳳凰國小  臺中中興堂     高雄國軍英雄館

2000臺北藝術教育館 臺中中興堂   臺南成功大學   高雄鳳山國父紀念館    

 

八、1997.7. ?--------     sob成為第二社辦

聽說之前國樂團就有一個小葉設的bbs站,不過我都從來沒有上過,也不知它長的怎麼樣;後來在大二的時候,在照博的努力之下,在椰林成立了國樂版,那裡也著實也興旺了好一陣子,不少團員在那有很多精釆的討論文章,上版的人也蠻多的。大約同時期國樂團的www站也成立了,也達到了一些資訊交流的目的。不過這些都沒sob上團版的成立對國樂團造成的影響這麼大。

團版是那一天成立的暫時考證不出來,成立之後,當初常上站的人還並不太多,大概算起來好友來是二十多個左右,文章的內容也比較瑣碎一點,大概大家對於版要怎麼灌還比較生澀一點。

但不久之後,團版逐漸開始起了一些聯絡及傳達資訊的作用,尤其在小型玩樂活動的發起召集上,更是起了不少的作用。隨著學期的開始與團務的進行,團裡的各種資訊活動,都可以在網上得到消息,上站的人數也隨著一次次新生的加入而增加,不久之後上sob已經成為多數團員參與社團的重要途徑之一,而ID則成了大家在姓名綽號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身分符號。

許多不能常在社辦常常見面的人,卻可以輕易地在電腦前「見面」並且輕鬆愉快地互相丟水球灌水,問候打屁聊天,尤其搬至二活之後,許多人無法像從前那樣常待社辦,但晚上十一點過後的sob就好像中午十二點的社辦一樣,動輒有十多個好友一起在站上,熱鬧非凡。

    在日記本中更常討論的是生活與心情,而許多其他的話題討論則出現在sob上,包括樂評、團務討論、生活雜感、各種文章笑話分享、好事物的推荐、新團員的自我介紹等等,當然也包括讓版充滿活力的搞笑灌水啦。此外,同時可以多人看多人寫、多人回的性質,使sob承載了比日記本、團訊團刊等更大的資訊量,讓大家真正能夠不出門而知團內事。

   對我自己來說,上sob實在已經變成一個每天非作不可的習慣了,每次發現它當掉心裡就是一陣空虛,每次寒暑假的枯水期就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每次重要的活動結束就急著上站看大家的感想,每次有好的話題在討論則迫不及待要發表或看看別人的意見。  

現在算算sob的好友居然有一百多個了(全部是國樂團的),而國樂團版的使用表現也始終保持在sob前幾名,一直十分興盛,也可見團版的作用之大,它既可以承載著國樂團內外上下上百人各個層面的資訊可以並行不悖,而成為這上下十多屆互相聯繫了解最便捷的管道。但一方面也常常出現了資訊可溝通性的斷裂,像是老人看不懂小朋友的搞笑是怎麼回事,小朋友不知老人們在講啥古;還有因為人數的大增使它的公開的性質增加,一些以前原本在團版上可討論的較私人話題,也因此變得不再那麼適當;剛好這一二年來許多個人版的成立,恰好可以彌補這種不足,扮演不同於sob這種比較公開的作用,而能在較有限的人之中和比較親近的感覺下來聊個人的事情心情,更促進團員之間的感情和了解。

 

九、1997.12.1一活107  -------國樂週

 

    在這之前,國樂團已經有十年沒搞國樂週了,那次在鵝和中平的帶領下,決定開始辦這樣的活動了,引一段中平在團刊上的話:「大概是覺得需要有一個活動,除了例行的迎新教學、高手音樂會,以及期末公演之外,把國樂更『主動』地推銷出去,讓更多人在欣賞音樂會之餘,能有機會認識國樂樂器、音樂之美…」。   

    國樂週的重點當然就是樂器cd教本展覽,那次因為第一次辦,一前都還頗生疏而新鮮,前一天花了好多時間才把場地給布置好,展覽開始時,頓時感覺我們又多了一個社辦,團員們在裡面吃飯聊天玩樂,又因為借了個電視來放錄影帶(後來那臺電視還發生了意外蠻慘的),空閒時還可以打電動,待在107裡還真是愉快,為此那個禮拜還真是翹了不少課。記得那時因為怕借來展覽的樂器有個什麼三長兩短,中平還得找人一起夜宿在107裡面,真是相當辛苦。

那次的國樂週,除了樂器展之外那年還辦了四個講座,一場邀請來的古琴音樂會,加上高手觀摩,還有一場露天音樂會,都分布在二個星期之內,真是搞的目不睱給,觀眾卻常門可羅雀,當時為了拉人來聽講座還真是煞費力氣,最後只得在DM上強調有茶水點心,才算沒讓各場主講人和我太尷尬。

這個活動到現在居然轉眼間已經辦了四次了。第二年開始,因為覺得這個活動不止是一週, 所以改名為「國樂嘉年華」,內容也是以樂器展和講座高手觀摩為主,另外也把推廣活動加入其中,那年留下來的小琵琶圖樣的節目單皮及海報,至今仍然在使用呢。接下來的二年,舉辦的情況大概是大同小異,比較不同的是活動部開始趁此場地機會,舉辦了不少的團內的吃喝玩樂活動,感覺蠻棒的。

對我來說,每次的國樂週除了是買cd的好機會之外,更是有一種重回舊活的特別感覺,因為新活雖好,畢竟路程遙遠,但在國樂週的時候,等於在舊活多了一個社辦,大家可以下課以後可以就近順便過來,在裡面聊天、聽音樂、玩樂器、教小徒弟,好不熱鬧。尤其早上安靜的時候在107聽音樂,真是一大享受。也真讓人感慨現在舊活一年就這麼一次能傳出國樂聲。

     

十、1997.19-21聽濤營地  -----寒訓

講起寒訓我就興奮起來了,六年來有幸能完整地參加了六次寒訓,每次都有相當不錯的回憶。先從印象最深刻的大三聽濤寒訓講起。這次的寒訓,因為那年決定不比賽,而練的曲子又是已經熟悉的《流水操》和結構較簡單的《電視主題組曲》,樂隊來的人又不多不齊約三十個人,練起來是有點沒力,不過在滂沱大雨之中練《流水操》,以及同一時間擦絃晒太陽彈撥淋雨的神奇景像,都是十分特別新奇難忘的經驗。此外那年也是中級班的團員參加較多的一年,大概有20人左右以上。

那年寒訓的玩樂十分棒,新遊戲也十分多,小貓那篇也講了很多了,在此不再贅述,那些遊戲像是國樂拳攻堡壘、還有以「特殊臺詞」為創意主軸的演戲方式,都在接下來的三年大放異釆而歷久不衰。此外,還記得大家一起把椅子搬到籃球場上看星星,還有最後一晚上一邊聽小巨人拉琴,一群人躺成一團瞎鬧,還被附近住戶抗議的事,真是美好的回憶。

第一次寒訓在陽明山福音園,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國樂團參加的過夜活動。較有印象的事如莊承穎費心地講解分析《誼之風二號》的奇怪拍子、音樂歌舞劇式的演戲方式(我那組抽到《秦兵馬俑》,還有一組抽到《瑤族舞曲》,就整場戲一直在「搖足」)、香舞的演出等等。當然還有晚上的麻將盛會,大概有三付麻將同時上床,在「玩樂間」內殺聲振天,還有就是有一晚一邊打麻將還一邊反覆地放相聲,讓之前不聽相聲的我也逐漸記得了不少精典的段子,這些段子可是那時國樂團日常會話的重要部分呢!

第二次在芥菜總會,這次寒訓首次安排了中級班教學班的活動,像音樂欣賞,基礎合奏訓練等,讓參加的人都能有活動。那年練的是《月兒高》,還記得自己剛碰低音管十幾分鐘,就要上去團練的慘烈情形。那年算是遊戲比較少的一次,因此只記得大家私下玩的遊戲,像是學會玩舉手式的心臟病(即2.0版),一群人圍在飯桌旁像瘋子一樣舉手拍桌,好不熱鬧;還有晚上玩牌時,尹傑(現名濟)發明了「拱豬六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驚嚇法,用各種方式嚇對方來對方使之失去判斷力),讓大家完全摸不清楚他的戰術,玩了好幾盤之後才發現他是根本不會玩拱豬,之後如君又發明了「反驚嚇法」假裝因為被嚇到而吃下一大堆負分,最後就偷偷地變色成功了;還有那時耿逸(大概大家都忘了他),帶了magic牌來教大家玩,十分有趣。

當然這次整個寒訓的高潮還是在演戲,那年的方式是抽題目的童話劇,照博以白雪公主一角征服了全場觀眾,雖然照博說那只是逢場作戲,卻讓我們一直到第二天團練時都還覺得給他帶團練有點怪怪的呢!

    第四次寒訓,在陽明山童軍活動中心,那次天氣頗冷,晚上去洗溫泉澡時尤其能感受到,不過《秦兵馬俑》和《春雷》的力量,實足以驅散寒冬,那年人多曲大,算是練得蠻爽的一次,加上又有很多音樂欣賞穿插其中感覺很不錯。玩樂方面,搞笑的MIT大天使jay、時間地點臺詞的演戲(還記得我演的酷斯拉嗎?)、一大早沒睡醒就出發找尋的四個不可思議現象,還有一組別找到其他營隊的藏寶圖,最後的爬山和在「永遠的老師」之前吃麵。

第五次寒訓在石門山勞工育樂中心,有隻大恐龍立在那的地方。比手畫腳、蘿拉快跑,和累死人不賠命的野外大尋寶;晚上在中心裡玩健身房和桌球室,還有殺聲震天的殺手遊戲;又想了起演戲時的皮卡丘璞老師、神奇的新型手機,還有宮玄永安彥輝三個人疊在一起的景象。奇怪,不是去寒訓嗎?怎麼會對團練沒什麼印象。

第六次寒訓又是在聽濤營地,這次應該這幾年以來是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樂隊團練人數這麼齊,比賽不得冠軍也難),小組也分到空前的八組之多。九九學園的RPG遊戲令人驚豔,我們那組光靠到處找寶箱就能打敗校長夫婦的感覺真棒。這次演戲的平均爆笑指數也是近年來最高,勁爆的後母魔鏡、情趣用品店、馬桶廣告、鋼管舞以及拉笛子吹二胡,這些相信大家也都還記得就不多說了。

 

    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看得很累了,這次就先停在這裡,下集將繼續推出「春遊和玩樂」、「中級班」、「教學觀摩與教學班」、「從219405」、「推廣」、「記405」、「送舊、畢業與校友團」、「樂隊團練與演出」、「高手觀摩與觀摩高手」、「小團體與地下搞頭」等主題,敬請期待。



[1] 當天因為《秦兵馬俑》的速度演得比預期的快,一直到春霤慢版完了還不打鈴,只好被迫進入大家不熟的雷聲大作的快板,結果打擊組要用的小軍鼓還來不及搬出來,幸好不久之後終於打鈴救了大家。

[2]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說《蘭花花》和《新婚別》的兩個女主角,一個大概十六歲,一個十八歲,所以演奏時要拉出其中不同的形象來。

[3] 大三時曾經下決心讓大家習慣於「乾淨的219」而加以維護,於是每天掃一次社辦,真是驚訝於大家一天之內可以產生的髒亂量,之後過了二個多禮拜就被迫棄守了。

[4] 當初每到雨季的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社辦和樂器室裡充斥著用來接水的水桶、臉盆、雨傘、杯子,因為漏雨的地方太多,還曾經和積積泓討論設計一個集水裝制把水排到外面,但後來作罷了,此外如果天花版因為吸水太重,會整片掉下來,只有我運氣不好有一次被打中的經驗,不太痛就是了。

[5] 那次的巡迴兼為莊承穎的獨奏會,所以曲目大部分為柳阮的獨協奏,獨奏方面最精釆的莫過於氣韻生動的《劍器》和他自彈自唱伴奏的《陽光照耀在美麗的塔什庫爾干》。

[6] 這是張老師的作品之一,有關其曲子說明,可見sob社版上還留有他寫的文章,這首曲子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大段的自由版中的「救護車」音效,呵呵。

[7] 下學期期末公演和巡迴的二合為一,是在98年小葉當指揮時才形成的,但那年沒有辦島內巡迴,等於只有期末公演,到99年小巨人時,才是正式把期末公演併入巡迴之中。

[8] 呵呵,這事件太過離奇複雜,無法詳述,不知道的人還是問團裡知道的人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