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的高中課本改變了國父孫中山稱呼的事情引發爭議,讓我想到小時候的中學課本(不知現在的課本有沒改進一些)裡近現代史與國父相關的內容有諸多不理想精確之處,造成我們從小對他的了解有些錯誤,以下就想到的簡單敘述一下。
1、「革命十次失敗,第十一次才成功」。事實上前十次失敗都是他領導的興中會或同盟會的起事,但第十一次和他以及他領導的同盟沒直接關係,而是湖北的文學社共進會革發動的(和同盟會有聯繫),甚至孫中山當時在美國事前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在中國中心地區起事和他主張的邊錘起事的策略也不同)。所以說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次失敗,最後由其他的革命組織盟友成功了」
2、是誰「推翻滿清創建民國」?
武昌起事雖然成功了,也使南方各省獨立,但清朝真正的支柱是北洋軍,而即使孫中山提出好的條件到各國遊說,世界各國也不敢隨便承認中華民國。隨後,清朝只好啟用之前猜疑而辭退的北洋軍首領袁世凱,派軍南下,革命軍節節敗退,照正常情形合理推斷,如果袁世凱想作第二個曾國藩,大概中華民國就是第二個太平天國了。最後,南北和議,袁世凱決定把清皇帝趕下台,讓中華民國取得形式上的統一,然後讓袁世凱作了總統,之後世界各國才敢承認中華民國。
3、中華革命黨的成立:
「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孫中山東渡日本意圖再舉反袁成立中華革命黨,但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與之前作為早期革命主力的秘密社會(就是現在的黑道啦)的習俗類似。這種作法引起了許多重要革命人物包括,黃興等人的不滿,因此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
4、比二十一條還嚴酷的條件:
袁世凱為了使日本支持自己的帝制,而答應了條件嚴酷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倍受批評,但其實在當時孫中山曾經向日本提出更嚴酷條件,包括「出讓滿蒙」,來換取日本支持中華革命黨推翻袁世凱,不過日本方面覺得袁世凱比較有實力,因此沒答應,但孫中山的態度也成為日本壓迫袁世凱接受條件籌碼之一。
5、陳炯明「背叛」了孫中山?
廣州成立護法政府以後,受滇桂勢力的掌握,孫中山無法掌握實臺,沒有陳炯明的努力,孫中山根本沒辦法再入主廣州。其後因只是兩人的主張不同而造成衝突,陳主張聯省自治,先建設廣東(實際上作了很多很好的建設,他的統治受到廣東當地人的感念,反之對於後來國民政府則多所不滿)再與各省聯合統一,而孫中山主張立即以武力統一中國。至於導火線和實際衝突的真相,兩派說法不同目前還沒有定論。
6「國父」之名。
國父不是一開始就是國父的。敵對的勢力就不說了,在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也僅多尊稱其總理,一直要到對日抗戰期間的民國29年(1940年)才尊稱國父之名。(目的之一可能是用以團結民心)可見並不是一開始他被視作中華民國最重要的創建者領導人。從後見之明來看,如果北洋政府統一中國,大概國父就是袁世凱、如果國民黨裡是黃興一派而不是孫中山一派得勢,國父就會是黃興了。
以上是簡述一下我一時能想到的幾點,沒有很深入的論述。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像以前課本那樣刻意「為尊者諱」,也不需要過於反對這個人。
整體而言我覺得孫中山還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尤其愛國心),一些也許不理想的行事作為,也多少是受限於那個時代背景以及個人能力。而他對於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確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外在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尤其對於一些西方思想的引介和融會)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至於有沒有國父之名我覺得實在不太重要,畢竟對於歷史人物的了解不應只停留在口號層次整天放在嘴邊講的,而是應較廣泛深入的了解後放在心裡面的。
1、「革命十次失敗,第十一次才成功」。事實上前十次失敗都是他領導的興中會或同盟會的起事,但第十一次和他以及他領導的同盟沒直接關係,而是湖北的文學社共進會革發動的(和同盟會有聯繫),甚至孫中山當時在美國事前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在中國中心地區起事和他主張的邊錘起事的策略也不同)。所以說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次失敗,最後由其他的革命組織盟友成功了」
2、是誰「推翻滿清創建民國」?
武昌起事雖然成功了,也使南方各省獨立,但清朝真正的支柱是北洋軍,而即使孫中山提出好的條件到各國遊說,世界各國也不敢隨便承認中華民國。隨後,清朝只好啟用之前猜疑而辭退的北洋軍首領袁世凱,派軍南下,革命軍節節敗退,照正常情形合理推斷,如果袁世凱想作第二個曾國藩,大概中華民國就是第二個太平天國了。最後,南北和議,袁世凱決定把清皇帝趕下台,讓中華民國取得形式上的統一,然後讓袁世凱作了總統,之後世界各國才敢承認中華民國。
3、中華革命黨的成立:
「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孫中山東渡日本意圖再舉反袁成立中華革命黨,但中華革命黨要求所有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與之前作為早期革命主力的秘密社會(就是現在的黑道啦)的習俗類似。這種作法引起了許多重要革命人物包括,黃興等人的不滿,因此沒有加入中華革命黨。
4、比二十一條還嚴酷的條件:
袁世凱為了使日本支持自己的帝制,而答應了條件嚴酷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倍受批評,但其實在當時孫中山曾經向日本提出更嚴酷條件,包括「出讓滿蒙」,來換取日本支持中華革命黨推翻袁世凱,不過日本方面覺得袁世凱比較有實力,因此沒答應,但孫中山的態度也成為日本壓迫袁世凱接受條件籌碼之一。
5、陳炯明「背叛」了孫中山?
廣州成立護法政府以後,受滇桂勢力的掌握,孫中山無法掌握實臺,沒有陳炯明的努力,孫中山根本沒辦法再入主廣州。其後因只是兩人的主張不同而造成衝突,陳主張聯省自治,先建設廣東(實際上作了很多很好的建設,他的統治受到廣東當地人的感念,反之對於後來國民政府則多所不滿)再與各省聯合統一,而孫中山主張立即以武力統一中國。至於導火線和實際衝突的真相,兩派說法不同目前還沒有定論。
6「國父」之名。
國父不是一開始就是國父的。敵對的勢力就不說了,在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也僅多尊稱其總理,一直要到對日抗戰期間的民國29年(1940年)才尊稱國父之名。(目的之一可能是用以團結民心)可見並不是一開始他被視作中華民國最重要的創建者領導人。從後見之明來看,如果北洋政府統一中國,大概國父就是袁世凱、如果國民黨裡是黃興一派而不是孫中山一派得勢,國父就會是黃興了。
以上是簡述一下我一時能想到的幾點,沒有很深入的論述。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像以前課本那樣刻意「為尊者諱」,也不需要過於反對這個人。
整體而言我覺得孫中山還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尤其愛國心),一些也許不理想的行事作為,也多少是受限於那個時代背景以及個人能力。而他對於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確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外在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尤其對於一些西方思想的引介和融會)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至於有沒有國父之名我覺得實在不太重要,畢竟對於歷史人物的了解不應只停留在口號層次整天放在嘴邊講的,而是應較廣泛深入的了解後放在心裡面的。
也沒什麼不合理之處
要改早就要改了,延用了很久,改與不改其實也無妨
要改的話。就要加上遠哥你所說的內容。才是
綠色政府現在舉動,
為時不對
像遠哥這樣修養的政客,我猜是沒有
至於其動機就不加討論了
只會讓大眾覺得,是在耍技倆而以
沒什麼太大的貢獻
再者要改的地方太多了
只挑他們認為,挑起中國意識情節的地方改
借用媒體,大眾有時候很好玩弄的
沒有什麼政治人物值得期待了
遠哥一直說好的方面
其實我覺得
沒必要。
:)
也就是心
凡事存乎一心
這個例子的結果是好的壞的,各有論詞
杜老爺,不期待他有什麼好的動機
XD
上面,有傳消息下來
只準一種聲音?
在修改歷史課本的討論會中
民主,進步
並不代表,不會是一個人,決定生死哦
只要有人在
人就是最可怕的因素了
要或不要。就是,是非,還是一個人決定的。
比如,今天,那個國家的總理,比小布希的老婆給怎麼樣了
還放到youtube上
小布希,會讓公理正義來審判犯罪的人嗎?
還是直接,把原子彈的那個按鈕按下去呢?
orz
或許,太過想像。
但。我就覺得是會這樣 :)
我反對的是很多看到課本改的不如己意才批評的方式,殊不知一些改變在幾年前還是被同一套制度產生的審查集團擋在大門外的。
就好像現在的憲法,
總統不用負責,只要出一張嘴
負責的是行政院長,做錯了什麼事?
換行政院長就好了?
這樣,誰都可以當總統
讓法制來約束在位者,是很重要的事,
現法制不全,自然,比較難約束
今天,台灣有民主嗎?
選舉,罷免,創治,複決
寫在憲法上的,只有選舉權?
不論專不專業的問題
談什麼民主?
不然就改憲法
再論,本士化教學,沒有明定教學方法,台語也沒有注音或是標準可詢。如何教導?廣為流傳?
今天,執政黨,太會用一些挑起民眾情緒的口號,但其實,跟本沒有用心,沒有好好想過如何處理
所以,仔細去想想他們的作為,無非是想上新聞頭條,玩弄媒體,
就我所說,心不正,其行為,自然不用去理會。
不是不如已意,而以,對心不正的人,沒什麼話好說的:)
但我覺得這和實際事務的討論是兩回事,我認為要批評就應該拿實際的事來批評或提出意見。即使是平時尊敬欣賞的人,動機也很好,把事情搞爛也一樣要批評,動機再爛,人格再爛的政客,把某件事情搞好了也一樣可以給予正面評價。這樣才是真正有建設性的批評,而不會流於沒意義的彼此攻擊惡鬥。(畢竟動機這種東西,A說是動機xx,B說動機是oo,沒個準則)如果選民都能從務實的態度看待政策和政治人物,才不會那麼容易被簡單的選舉技倆所挑動,各黨派的政治人物即使動機再爛,也才會真正想把事情作好來爭取選票。
對於歷史,有些內容,改不改,其實差異性並沒有很大,因為,歷史,近不近事實,都很難說了。我是覺得不要差太遠就好了,把能給的就盡量給。給後人一些討論的空間。給歷史一些絕對的標準,而來討論,名詞用字的精不精確?我覺得。太浪費時間了。
再談到討論,一定要給不同的聲音。今天老杜這樣做,假使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我也不會認同,因為,不准別人討論?歷史,不是一個人一句話,一個詞可以說的清的。
很多時間,不用做好事,就可以得到好的結果了。今天,只要會玩操作媒體,就可以稱王了。就像王老先生,他有從正面積極的方面去想嗎?但結果是對他最好的,對他的子女,對全國老百姓,卻是最差的。
我對政治人物的評斷是,看他說過那些話,做過那些事?當他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符不符合?當超過三次不符合的時候。我會第一時間,否定他所有的做為,還有他說過的話。如此而以 XD
歷史學和任何學科一樣並不是一盤死水的是與日俱進的(雖然也許不像一些當紅學科發展那麼快),很多舊的論述方式早就在學界被討論被檢討,不覺得讓應該那些幾十年前的舊東西繼續放在課本裡。
非常同意一定要給不同的聲音,目前的情況不是不允許批評(實際上各種聲音不少),而是其他的批評聲音沒辦法透過編修的過程發揮實際效用,所以該批評的是修改中審查的過程、審查機制而不是改的本身以及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