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bbs上的舊文


這篇分享個人對於停損策略的看法:

*停損策略 的定義:設定一筆或整體投資損失到某一程度時就強迫自己將它贖回。(因為對標的物看法改變而贖回的情況我不算在內,這後面會再討論)


個人認為,

一、停損適用的情況有以下幾種。(幾種情況之間可能重疊)

 

 

1、本來的投資策略就是玩短期的:


對於一個原本就是玩短線的人來說,投入一個標的就是看好(不論判準為何)。它近期的表現。所以假如買了之後一段時間跌到一個程度(例如20%)代表自己對於它短期走勢的判斷或猜測是錯的。既然預設的目標是短期,而短期的判斷已經錯了,那就該停損減少進一步可能損失。(停損並不保證有利,也可能停損之後又反而漲回來,但除非自己對標的有更可靠的新看法,不然就剩下碰運氣而已)

 

2、不論目標是長短期,想玩風險高的,但心臟又不夠大顆。


   例如手癢想買自己看好的rr5的基金,又不想降低投入比例,但自己又害怕損失太多,為了避免損失超過自己的承受範圍,於是設定好在自己的承受範圍之前停損。以免影響用度或是日常生活。


3、需要用到特定的錢:


    目標在幾年以內,並非炒短,但之後需要用一筆錢,(例如買房)其中一個方式是可以用資產配置來降低可能的風險。另一種方式就是預先作計算,鎖定自己需要用的錢數,一旦損失到會危及這筆花用的時候,就立刻停損。

 

    2、3兩種情況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既然停損,就絕對不應該再投入,否則停損就無意義,因為停損不代表下一次投入會賺的機會就會增加。停損再投入的損失也一樣上損上加損,並不會因為分兩次投入就比較不慘。

     目前想到這幾種情況。


二、不適合停損的情況:

(1)其實把以上三點反過來,就是我認為一種不需要作停損的情況:(也就是目前自己的投資策略)目標是長期、配置比例符合自己對短期波動的承受度、近期也沒有預期要用到投資的那筆錢:(儘可能預估,但還是可能有意外)

 

 

平均而言還是吃虧,因為有交易成本(手續費)及交易時間(贖回時間)在。關於預測走勢的問題後面會再討論。

 

 
2、考量了配置比例符合自己對波動的承受度:為了避免短期波動,造成自己心理上的負擔過重而無法堅持自己的長期目標,將配置填整成能符合最慘的短期下跌狀況(儘量可能保留彈性) 時,心裡也能承受的狀況。(預估仍只是預估,也可能有超過史上慘況的下跌,如果風險預估不周,超過心理負擔的話,就只好如同第一部分的第2點一樣,得要停損)


3、預期要用到這筆的錢的時間符合自己目標的時間:亦即短期的波動不會影響實際的用度。(意外用到錢的情況還是會有的,不可輕忽)


(2)對於短期走勢的預測有一定準確度的人:假如一個人對短期走勢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例如一個原本1/2機率的猜測可以10次中6次)當第一次預測失敗,造成損失一定程度(例如20%)他還是可以試圖去作第二次預測,如果認為會漲回就續留,認為會續跌就贖回,而不需要浪費自己的能力,作強制性的停損策略。但前提是這個人真的有一定程度的預測能力。

 

------

對於停損策略的基本的想法大致如上。

   另外有一種情況,是近來常聽到的說法,例如最近市況不好經濟還會差,所以應該停損。這種情況跟我所提到的典型的停損策略不同。或者說它其實不是停損策略,而是「對於投資標的現況看法改變,而作出的進出」 也就是說,相較於買進時對於該標的正面的想法,在當下有了不同的,偏負面的想法。這樣的賣出方式,根據的某種另外的理由(不論是經濟、是技術圖、心理層面或基金本身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依照自身損失狀況的策略記律。 即使當時績效是賺錢、持平,也一樣會進行賣出的動作,因此這樣的方式我不歸類為停損策略,而且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方式。因此就不作進一步的探討。

     

      但有一點,就是不要把停損的想法和另外的判斷理由給混在一起,比如說因為自己基金虧損得很慘,所以就認為市況和標的很差,(也許只是因為自己剛好買在高點)判斷市況應該有更直接,更合理的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的狀況和市場的狀況混為一談。


--------

總之,在投資之前就應該先問自己:

是否需要停損?為什麼自己需要停損?

停損的目的為何?了解這些之後,才能設定合乎自己狀況需求的停損條件式,

設好之後就嚴格執行。


不要該設停損卻沒設,到慘賠之後才來想要不要停損,

或是只因為「有人說投資一定要停損」這種不成理由的理由,就

隨便去設個停損。因為停損一次,就增加一次交易成本,所以

一定要清楚知道每次停損的目的,無目的的停損就是在浪費交易成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