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是在小貓那邊的一篇回文留言,就想說改一改變成一篇文章好了。

        到底什麼是語言?什麼是方言?在中文世界裡,很多人把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叫方言?這是否有道理呢?當然,每個人可以對方言有不同的定義看法這沒關係,但重要的是,不要用不同的標準來看待不同事物。


         有人說,這些都沒文字,所以是方言,但事實上這些語言都有書寫系統,比如現在維基百科就已有客家話、閩南語、閩東語(這3者用羅馬字),粵語、贛語和吳語(這三者用漢字)的版本了。不該像某些人,以為用漢字寫的就是國語北京話(拿漢字寫北京話登上大雅之堂也不過是一百年的事),同理想想,應該不會有人以為用羅馬字母寫的都是拉丁文吧。即使是非漢語族語言,日語及過去的韓語也都是有用漢字寫的。

        另一種說法是,它們不是國語,所以是方言,但其實全世界有國語(national language)的國家其實是少數,難道其他國家的語言都是方言?那不然,改成「官方語言」好了。那試問泰雅語達悟語是那種語言的方言?難道會是國語嗎?人造的世界語又是那個語言的方言?更不用說少數國家如美國瑞典,並沒有法定的全國性官方語言了。

        我覺得在中文世界,所以會有那麼多標準不一致的認定方式,因常常牽涉到國家意識型態的問題,不希望一國之內有多種「語言」,所以就把其他語言貶為方言。

        所以我認為用英文有較明確定義的「dialect」對應「方言」來講是最合理的。其和語言一般最常用也最明確的定義差別就是,方言與方言之間尚可以勉強溝通,但語言和語言之間就無法溝通。(英文另有一個相關的字是vernacular,但如果對應到這個字,英文、法文、德文都是方言了,明顯和我們認知不同)

        以這個定義來看官話(mandarin,國語或北京話屬於其中的一種方言,該語言總使用人口最多,分布也廣,從東北到雲貴)、客家話、閩南語、粵語等等都確定是不同的語言。(漢語族底下就可以分至少13-14種語言,即使分13-14種,其認定的可溝通標準都比西方語言要寬鬆了,不然的話會分更多種)而台灣閩南語(台語,還可以依地區再細分)、廈門閩南語、泉州閩南語、漳州閩南語等等彼此可以溝通,都是屬於閩南語底下的方言。(但同屬於閩南語一支的潮汕話和海南話,有人認為因為和以上這些閩南語的溝通有困難,所以應為獨立語言,這部分還沒有完全定論)

        不過漢語有個特色,就是因為有表意漢字的關係,所以雖然幾種語言的差異頗大。假如用漢字來寫的話,彼此的文字還大致可以看懂一些。
(就像我們不懂日文也可以猜一些意思一樣)

       另外補充一個概念叫代表腔調,是指一種語言裡面被認為最具代表性(通常是較具影響力,或者是融合各地特色的)的腔調(方言),例如官話以北京話為代表,吳語以上海話為代表(近代以前是以蘇州話為代表),粵語以廣州腔為代表(但香港粵語和廣州十分接近),閩南語以廈門腔為代表(但與台語很像,都是融合漳泉的產物)日語以東京腔為代表、法語以巴黎法語為代表等等。但這些「代表」,只能說它在實際上整個語言使用者之中的重要性影響力較大,從語言學上來說,它們的位階並未高過其他方言,同樣是屬於整個語言中的一部分。

        最後要補充的是,非漢語世界其實也會有因為政治因素影響原本語言認定的,但大多是朝「分」的方向來影響(和漢語世界的「合」剛好相反),例如挪威語、瑞典語和丹麥語之間是可以不困難溝通的,但被三國的人認定為不同的語言(尤其挪威人,還有點刻意地要拉開挪威語與瑞典語的用語相似度)其他類似的情況像克羅埃西亞語與塞爾維亞語、印度語和烏爾都語(巴基斯坦的主要語言),馬來語和印尼語都是彼此可溝通的語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