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以前住木柵,現在住大安區,對於我來說,市民大道以南是比較常活動的範圍,以北就比較不常去,而基隆河以北就是更加陌生了,也因為去過的次數不會過多,也因此能像之前提到的永和一樣,可以作為回憶的引子。

         今天剛好有事騎車去榮總(好像是第一次去)一趟,回來經石牌路文林路,就一路就想到,從中山北路回程的機車道很曲折很容易走錯(以往曾有多次失敗的經驗,但因為騎車去士林以北的機會也不多,所以往往上次學會了,這次再騎的時候又會忘記要怎麼騎。)所以想說,不要走中山北路,走承德路回來好了,但又不夠熟悉要怎麼穿才對,所以走著走著走到兩條路之間,穿進大東路小北街一帶,看著街景,突然有種很懷念熟悉因此而惆悵的感覺。
  很小的時候應該也來過士林幾次,但大概記憶不詳了。後來有關士林的記憶,就是從在附中國樂社及校友團的日子開始的,第一次好像是學長帶大家到光華戲院(中正路)那一帶,吃冰還是什麼的。我後來一度以為那裡就是士林夜市,後來自己騎腳踏車去淡水回來的時候曾在那一帶吃飯及吃冰,還號稱自己去了市林夜市。之後又和國樂社朋友去那一帶好幾次,才漸漸像瞎子摸象一樣,多摸了幾次,慢慢了解夜市那一帶的情況(但每次去如果沒人指引,還是有迷路之虞,對於小街的認路實在不在行)

  雖然每次去那裡的內容,到底是逛街、吃東西、聊天還是幹嘛,都記得零零碎碎的,但對於地景的感覺還是不會騙人的,一進到那個地方,想到的就是附中國樂社的種種回憶,以及同屆一些朋友們的形影。

  如果說國中的日子如
前文所述的是單純而無慮的幸福,附中國樂社的日子就是好像是熱血青年的樂章。附中的特色之一是集體性很強,而尤其在一個認同感強的團體裡,就會有那種強烈的,大家耍熱血衝衝衝為團體努力的情感,後來畢業以後到校友團雖然這種特性不像高中生那麼強,但也還是存在。(可以對比的是個體性比較強的台大國樂團,那又是另一段美好的回憶)總之,是段十分令人懷念的日子。

  附中國樂同屆的朋友雖然還偶有聯絡(上次是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但頗遺憾的是這幾年來,我和大家的距離變得有點太遠了,見面的次數遠比作夢夢到的少,大家的近況我也很不熟悉,也幾乎很少參加聚會活動了。

------

  大概就是大學時代(參加同屆的聚會還很十分頻繁)之後,就幾乎沒有到士林的小街裡了,上次大概是六、七年前,青春團第一次活動的時候,曾去夜市吃過一次東西,但好像沒到這個小圓環附近,所以才會有如隔世的感覺。後來士林夜市移到外面,(和維基人們去過一次),所以也就更沒機會到裡面的街去了。

         所以說,今天不小心闖進去還真是非常巧合呢!


        後記:結果從小北街裡面迷了一會路穿出來,還是不小心穿到中山北路了,想說既然如此那就決定挑戰看看,這次一定要搞清楚要怎麼從中山北路回來,但結果最後發現,因為在圓山那邊在修路,所以路不通,所以還是得轉去走承德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