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寫部落格以後,有時候會覺得好像非得定期寫出一些東西來。這樣似乎不太好,常會寫出自己不夠滿意的東西,於是檢討思考了一下自己各種文章形成的方式。

先從兩個故事講起。一個故事大概大家都聽過:在四川有一個窮和尚和富和尚,都想要去南海(浙江普陀山)朝聖。富和尚一直計畫準備要如何籌錢,才能買好物資並搭船前往,窮和尚則是不計畫就直接上路,窮和尚一路上步行托鉢化緣,終於到了南海又回來了,卻發現富和尚還在努力籌備中。

另一個故事是漫畫《
玻璃假面》(舊名千面女郎,非常推薦的好看漫畫)裡一段插曲,演員櫻小路優為了演出幻影名作《紅天女》中的刻佛師一真,四處參觀寺廟,終於看到一個自己覺得滿意合乎於心中感覺的佛像,於是專程去拜訪該佛像的雕刻師海慶,海慶平常只是一個平凡的區公所課長,但卻有很多大人物請他刻佛像。

櫻小路優和他住在一起學習刻佛像後,發現海慶只有在每天晚上抽空作些簡單的雕刻練習而不刻佛像,於是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開始刻?他說「我每晚一邊練習,一邊看著那塊木頭,要一直到能在裡面看出佛的形狀為止」,過了幾天再問他時,海慶說:「已經可以看到佛的形狀了。」「那為什麼還不刻呢?」「我要等裡面的佛發出聲音說想要出來,那聲音會一天比一天大,我也會越來越想刻,最後等到裡面的聲音和我的心結合時,就可以開始刻了。」終於,又過了好幾天,他才突然說:「開始刻佛像吧」,原本眼神柔和的他,眼神變得炯炯有神,全神貫注,很快地在幾天之內一口氣完成了佛像。

兩個故事裡所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做事方式,一種是快快開始作再慢慢找出路來,一種是厚積之後,再一氣呵成做好,那麼,到底快點寫再慢慢慢慢改,還是累積思緒再靈犀一點通,才會寫出有意思的部落格文章呢?我想還是先從其他我原本熟悉的寫作方式談起。

也許是天分、習慣使然還是耐心不足,我以前寫一般文章包括論文時,大多是用比較接近窮和尚去南海的方式。如果用刻佛像來說,在都還沒看到佛的形狀時,先刻好一個可能的輪廓,再慢慢找佛的形狀,然後再把之前刻錯的地方慢慢修補過來,它的好處是,不致於一直原地打轉,可以比較容易有進度,但它的缺點就是,有些已經刻錯的東西就很難再改得很好了。有些朋友在寫論文的時候,就是用比較接近海慶刻佛像的方式,累積很多資料,把架構都想清楚之後然後動筆,我覺得那樣子能寫出真正很棒的作品來,不過我覺得難度比較高,也有不幸最後成為富和尚的風險。

wiki(例如維基百科)的寫作方式就更偏向窮和尚的方向了,有什麼資料,剛獲得什麼新的知識就趕快進去刻上幾筆,而暫時不用顧慮佛像的形狀是什麼,因為永遠都可以改,以後再讓它慢慢成形,或者也可以就放著等其他人來修補點睛。維基百科的好處是雖然要求快,但是有條目作為資料的規範,所以雖然看似缺乏統整計劃而且可能會繞一些路,但始終還是會向南海而去。也就是一方面可以即時把想到的東西就寫進去而不會漏失,又可以隨著時間逐漸累積起來。


bbs的寫作則又是另一種形式,它和wiki一樣有快的特性,但它是以較隨興(在個人版)以及與他人討論激發想法(在公用版或別人的版)的方式來進行。就好像窮和尚出發以後,今天心情好就往北走,明天剛好有友人能順路行就一起去,也許最後不見得能到南海,但也許能因此走到少林寺去拜訪也是不錯。(不要得罪方丈就好)

那部落格的文章是怎樣的呢?對於剛寫不久的我來說,還沒能很抓得到,但它應該不像bbs那樣隨性(還是說其實也可以呢?),也不像wiki快快寫一直改(雖然發布以後還可以作修改,但還是比較有限)所以在下筆之前,會希望想得比較多一些,但又不希望想得過多,怕因此一直寫不出來。(有點像一直看著那塊木頭,沒看到佛的形狀卻睡著了)所以有時還是用自己比較熟悉的方式,用草稿的功能(pixnet的草稿功能還不錯用),趕快把任何一點不錯的想法寫上後先不發布,之後有想法再增加修改組織,但常常草稿擺在那裡就一放好幾天,然後之前的想法或感受反而不清楚或淡掉了,到最後變成出清存貨似得把它寫出來,也就是說沒到南海,也沒到少林,反而是中途隨便找一間廟就進去了…。

寫到這裡,也不搞不清楚自己走到那裡了,大概是迷路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faa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